21岁在校大学生徐亮(化名)因突发颅内动脉瘤破裂,抢救无效死亡。他的父母表示愿意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4月2日,医生通过手术,获取了徐亮的双肾、肝脏和眼角膜。这些器官至少可以帮助5个人重新获得一次新的生命。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捐献器官需要勇气

器官捐献是死者离世后通过手术获取,中国古话里说到:“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死者是最大的,及早把死者下葬,从此安息,是对死者最大的尊敬,几千年的文化中,“全尸”(对身体保持完整)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我们从小就接受这种观念。而且身体受之父母,不能损毁伤残,否则就是极大的不孝。其次,社会风气冷漠,人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缺乏同理心的想法,没有尝试站在别人的处境考虑问题。那么,综合以上种种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使得器官捐献的事例在中国少之又少。

其实,虽然器官捐献的确通过手术获取,但基本都是捐献肾脏、心脏、肝脏和眼角膜这些器官,不会影响到遗者的身体外貌。更何况,在捐献手术过程中,恢复遗体原貌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流程。

器官捐献到底值不值得?

器官短缺现象在全球很普遍,尤其是我国。据数据调查显示,从2010起到至今为止,官方累计一共有4.6万余人通过捐献器官移植手术挽救生命。然而,中国每年却有150万人在等候器官移植,每年仅1万人接受移植手术,比例为150:1,美国为5:1,英国则是3:1。面对这些数字,尤其在我们人口大国面前显得是那么渺小无力,也正因为这样,每一个器官捐献者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他们用这种方式,让爱和生命得以传承延续。

你愿意死后捐献器官吗?

器官捐献的新闻之所以被报道,不仅因为伟大,也因为在我们国家并不多见。80、90、00后是责任心、爱心更强大的一代。但由于平时生活接触得少,觉得这个选择离我们很遥远,所以对它们的理解也少了很多。其实,支付宝已经上线「器官捐赠登记」功能。在APP搜索「医疗健康」应用,点击更多,下拉到最后一栏,就可以看到「器官捐赠」,点击进去,可以进行志愿登记,登记成功会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志愿卡。当然,这个过程可以随时随地取消。器官捐献登记不等于器官捐献,只是表达个人的捐献意愿。真正的器官捐献还要经过家人的同意和医学评估才能严谨进行。

捐献器官是崇高的行为,挽救他人生命,改善生活质量,使得他人的人生得以延续,这种无私的举动值得敬畏。我们并不是要进行道德绑架,因为捐献器官是自愿原则,这完全属于个人自由意志。只是有些人做了我们不敢做的,我们除了致敬他们之外,也希望从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只要我们平常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温暖别人,自己人生的意义或许又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