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我国知名心外科专家,山东省心外科专业重要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终身教授,原心外科主任宋惠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但是死亡并不是结束,这位86岁的老教授最后的要求,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笔遗产却深深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人泪流满面。
在宋惠民教授留下的《对我躯体的处理》中,他这样写道:“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最后都要回归大自然。要求对我躯体的处理是:1、无论何原因致脑死亡,将我身上的任何器官、组织、细胞捐献给他人;2、无论何原因致死将我的躯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这理①有我的脏器和器官捐献书(卡)为证。我随身携带此卡,我的妻、儿、女身边都有。我的妹、弟都了解、理解、支持我这样做法。一旦发生那样情况,出视②此卡就可办理了。
要求尽量把我躯体的任何部分能利用的充分、统统地利用了;如万一用不着或遗留部分‘废品’,将其化为灰尘,撒到哺育过我的长江和黄河里去,如有不便就埋于某大树之下,所形成的气体完全溶化在大自然之中,此后再也不留任何痕迹,更无任何遗憾,然而已无形我还在祖国的怀抱。这是我的夙愿也是我个人对自己最大的权利,不过只能请求我的组织和我的后代完成了。”
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后,拿到这份遗愿,宋老的儿女们并不意外。和很多医生家庭一样,宋勇和宋瑶的童年记忆很少有父亲陪伴,但在他们看来,宋惠民是个好父亲。
宋惠民教授女儿 宋瑶:“非常非常慈祥,而且非常风趣,不管顺还是不顺,从来没看到他唉声叹气或者垂头丧气,眼睛里一直都有光。”
宋惠民教授儿子 宋勇:“我自己也想,要是我去干医生的话可能也会取得一些成就,但是我觉得我赶不上他,因为我们现在付出的努力,可能不会有他那么多。”
宋惠民付出了多少?宋勇在高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父亲”,这篇记录宋惠民日常生活的文章,打动了老师,得了年级最高分。
宋勇:“当时通讯条件不好,就是骑自行车拍门,我一个暑假,经常半夜被叫走了。”
宋惠民教授学生 齐鲁医院心外科 庞昕焱教授 :“当时已经65岁了,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手术,从切皮到缝皮,全部亲历亲为,其实这些根本不需要他亲自做。”
86岁的老教授有着传奇的一生。从1959年开始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开始,他攻克了无数难关,取得了多项省内第一。段肢再植,人工膜瓣制作及临床应用成功,1999年更是成功主刀全省首例“换心术”。
作为山东省心外科专业重要奠基人,创始人,宋惠民教授一生带出23位硕士博士。数量不多,但分量十足。不管是学生还是家人,在他们看来,没有谁比宋惠民对病人更尽心。心脏手术伤元气,宋惠民给他们炖补品;病人非要送红包,宋惠民转身交给了住院处。
正如他的同事追忆他的诗句“最忆当年首换心,术冠杏林传佳音。陆拾柒载悬壶济,竭虑弹精真惠民。春蚕到死丝无尽,落红成泥爱尤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大悲侧隐德艺馨。” 86岁的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如此伟大的选择,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奉献了生命最后的光辉。他燃尽自己,了无遗憾,剩下那抹至纯至净的灰,仍滋养后人;而他的精神,将烛照世界,永无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