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在地震、台风等灾害事故发生后,用于接纳受灾居民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或生活,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的必要举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2021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12156”民生实事之一。2021年,邹平市共完成75处应急避难场所规范提升工作。

新玛特广场位于邹平市会仙二路西首,占地110000㎡,有效面积50000㎡,能容纳16700人紧急避难。应急停车、供水、发电、人员住宿、物资发放、医疗救护、垃圾收集、通信广播等设施齐全,区域划分合理。

邹平市市民健身中心位于醴泉七路与鹤伴三路交汇处南150米,占地44022㎡,有效面积22600㎡(室内面积3936㎡),能容纳11300人紧急避难。四周道路畅通;固定医疗、卫生防疫设施各1处;供水点3处,设1处净化直饮水;固定式厕所设40坑位;垃圾转运设施1处,配备20个移动式垃圾箱;消防栓14处,配有灭火器28个;场地内有广播、监控以及3块室外电子屏幕;配备50多个应急停车位。

邹平市黄山广场位于邹平市黄山南路,总面积120000㎡,有效面积80000㎡,能容纳4万人紧急避难。3条道路通达(醴泉一路、黄山南路、月河一路);自备水井,设蓄水池,有供水点2处,水龙头4处;固定式厕所设12位坑位;配备10个移动式垃圾箱,4个灭火器;场地内有广播、无线通讯网络应急通讯、指挥设施;配备140多个应急停车位。

邹平市体育中心位于邹平市黛溪五路,占地面积60000㎡,有效面积19000㎡(室内面积2300㎡),可容纳9500人紧急避难。固定卫生防疫设施3处;供水点3处,水龙头5处,设3处净化直饮水;固定式厕所3位、暗坑式46位;垃圾转运设施2处,配备12个移动式垃圾箱;消防栓11处,配有灭火器40个;场地内有广播、监控以及室外电子屏幕应急通讯、指挥设施;配备60多个应急停车位。

明集镇健身中心位于邹平市明集镇东部,邹魏路明集段以南、明湖湿地公园以东、怡和家园社区以北,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中心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有效面积4.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门球场、400米标准跑道等场馆设施,能容纳2万人紧急避难。应急停车、供水、供电、人员住宿、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垃圾存放、监控、广播等设施齐全,符合固定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要求。

邹平市西董街道办南北广场位于邹平市西董街道办事处南外环与醴泉五路交汇处,广场总面积13000平方米,有效面积1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紧急避难。本应急避难场所地势平坦,易于搭建临时帐篷及临时建筑,西董街道办事处就位于广场中心,供电、供水、消防、通讯等设施齐全,是具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的场所。当火灾、洪水、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能够满足民众紧急疏散、临时避难需求。

邹平一中位于邹平市鹤伴二路166号,前身是1931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先生创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学校1952年建校,2003年9月新校投入使用,现有教学班103个,教职工506人,学生4963人。北区体育场面积为20400平方米,能容纳4000—6000名避难者;南区体育场面积为21000平方米,可容纳9400人紧急避难;体育馆总面积9500㎡,有效面积9000㎡,可容纳3000人在此处避难。场所内有国旗台、南北两个大门,可在国旗台设立临时指挥所,民众可通过南北两个大门快速、有序地进入到应急避难场所。

范公小学位于范公故里、孝妇河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邹平市长山镇。占地面积180亩,建筑总面积29180平方米,有效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指挥、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棚宿区,以及广播、通讯、监控等相关设施。灾害发生时可以容纳10000人左右应急避难,辐射服务半径约1000米,周边居民步行约10-30分钟即可进入该区域。该场所具有相对完备的应急避难救灾措施,能够保证灾时居民避难的基本生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