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是免费劳动力?你怎么看?
志愿者是什么?
志愿者是干什么的?
有人说,志愿者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团体。
有人说,志愿者是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你真的了解志愿者吗?
大家又是怎么理解“志愿者”的含义呢?
事件回放
事件1:
某市居民称自己所在的楼道无人打扫,希望当地文明办派几个志愿者去清理清理。
事件2:
某社区曾为一对空巢老人安排了一名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住在外地的儿子、儿媳、孙子过来探望,看到家里不太整洁,便提议一起做卫生。但老人觉得儿孙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应该多陪自己聊聊天,并表示打个电话让志愿者来做就行了。
志愿者到达后,看到老人儿孙都在,疑惑为何家里人不自己打扫。老人却反问,“你们不就是社区分配过来为我们服务的吗?”这名志愿者心凉了半截,从此退出社区志愿者队伍。
事件3:
献血车上,护士安排志愿者为献血者绑绷带、拿血袋、热合。
事件4:
一志愿者正在学校学习,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要求其前去参加志愿服务:你就是志愿者,现在需要志愿者你就得来。

◆ ◆ ◆ ◆ ◆
先重温一下关于志愿者的相关定义
志愿者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有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服务活动的人。”在国内,对志愿者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大陆地区,一般称作志愿者,深圳称作“义工”;在香港,志愿者也被称为“义工”,在台湾,志愿者称为“志工”。
志愿者精神 1985年12月第40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1986年起,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并推动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时提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口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目前中国广泛认同的志愿精神表达。
无偿献血志愿者 在人们的传统且简单的意识中,普遍认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就是自愿献出血液及血液成分的人,从而误认为其就是无偿献血者。为区别送两者的根本性差异,在此,特说明无偿献血志愿者是为无偿献血事业提供志愿服务的人。
无偿献血志愿服务 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组织和无偿献血志愿者,不以营利为目的,自愿无偿的参与推动无偿献血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的行为。
社工系老师朱爱华认为,
从志愿者定义看,志愿者是在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劳动力(包括体力活智力),而且不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在这个意义上,志愿者就是免费劳动力。如果说“志愿者≠免费劳动力”,由此引申出来的一种理解就是志愿服务活动是可以收取费用的,那样自然违背了志愿者的本义。
“志愿者≠免费劳动力”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不要因为志愿者是免费劳动力,就任意地占用志愿者资源。站在志愿者的角度,给别人帮忙,什么忙需要帮、应该帮,什么忙不应该、不必要帮,这里面有个限度,谓之志愿者的社会角色边界。从社会个体角度看,人应该先自助,后寻求他助,在自助行不通的情况下,才需要志愿者的协助。我们在倡导志愿服务时,需要对边界两边的人群(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同时去宣讲,不只是夸赞志愿者高尚,也要提醒服务对象自重,这样方可厘清志愿者的社会角色边界,确立志愿服务的正确行为规则。——朱爱华
志愿者也应有相应的权益和保障
志愿圈内相关人士表示,不能因为志愿者的低调奉献、不计报酬,就可以把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动力,志愿者也应该有相应的权益和保障。

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里面明确提出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条例里面还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公共服务机构等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优待。而有专家指出,要落实这些政策,还需真正健全志愿服务统计和发布制度。

作为社会组织,要学会做对的事,从「不把志愿者当组织劳动力」开始!许多组织误把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当成可以分配、运用的“劳动力”,就会觉得志愿者“不好用”。
当然不好用!志愿者是社会教育的一环,透过服务成为计划的受益人之一,从来不是组织的免费劳动力,所以不要期待志愿者成为组织的“劳动力”开始!
身为志愿者,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无论是国际志愿者也好,或者是机构志愿者、社区志愿者也好,都必须建立起这样的观念。
从志愿者的个人生命发展角度来看,志愿者是最大的受益者。学习服务,学习谦卑,看见日常生活看不见的弱势现实,透过志愿者服务的机会,从而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志愿者是一种精神的传递者。为老百姓服务,服务又是平等双向的,志愿者服务,老百姓传递志愿精神。但是,同时,志愿者也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不能把所有事情包办,让受众丢掉自助能力。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首先要尊重志愿者,因为志愿者这个群体用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为社会带来了太多太多温暖和感动。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但这绝不是去承担别人的责任、义务。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克服困难,再寻求得当的帮助,不能养成一味地依赖性,而丧失了自己的自助能力。

关爱志愿者,
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和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