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很多人都可能有过参加献血的想法,但由于没献过血,而又听过很多关于献血的谣言,因此心里顿生疑虑,对献血仍有很多害怕情结。那么,阻碍人们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谣言有哪些呢?都是真的吗?
别急,我们今天整理了无偿献血几大谣言,告诉你这些谣言都是假的!
1 献血前不能吃东西
献血一定不能空腹! 我们去医院抽血检查时,常常被要求空腹抽血,因此大家习惯性地误认为,献血也应该是空腹,其实不然。因为人体空腹时,体内血液葡萄糖含量相对降低,献血后血容量下降,较容易使献血者出现轻度或重度献血反应。而进食可提高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血容量,可大大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2 献血前后不能喝水
献血前后应适当多喝水!献血前半个小时可以喝一些糖水,因为糖水更容易进入血液,另外,喝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充盈,从而使得采血过程顺利进行。献血后,需要对血容量进行补充,而补充血容量最快的方法是补充水分。通过大量补充水分,可使血容量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
3 献血后会贫血
血液是会新生的!献血前,工作人员会给献血者做一个初步筛查,在献血者身体健康,没有贫血、没有传染病的情况下才可以采集血液,且每次采集的血液只有200-400ml,献血者基本没有什么感觉。两次献血的间隔时间要求在半年以上,让献血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身体康复,避免频繁采集血液造成的贫血。
血液中各种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红细胞的生命周期约为120天;白细胞的寿命有两天至数百天不等;而血小板在体内的平均寿命则只有7天左右。即使不献血,血细胞也会自然衰亡。
4 献血后会引起肥胖
肥胖的原因一定是摄入过多!正常情况下,献血是不会直接导致人体发胖的,因为造血并不是造脂肪,不能简单将二者对等起来。献血后身体吸收较好,如果献血者大量进食营养品,对自身饮食不加以任何控制,是会造成肥胖的。
5 献血会让人上瘾
无稽之谈!献血不是吸烟,更不是吸毒,当然不会“上瘾”。献血后人体会以正常的速度再生血液,不会因血液“产生过多”而迫使献血者不停地献血。或许还是有人会问,那些献血多次的献血者,他们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来献血呢?小编回答你,因为爱。
6 献血会造成气血虚弱
你小看了人体的调节机能!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也十分健全,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等情况。事实上,献血者在离开献血现场时,机体已经开始对献出的血液进行补充。数小时后,血容量即可达到正常水平,不会感到不适。
7 献血会导致血压异常
正常人的血压异常多为紧张所致!献血不会引起高血压或低血压。有献血者在献血后几天内出现血压异常的现象,这往往是精神紧张或情绪兴奋引起的,只需要多休息,保持稳定的情绪,血压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8 献血可能感染疾病
无偿献血一定不会感染疾病!无偿献血者为健康人群,在献血前工作人员也会对献血者进行初步筛检,以排除患有传染病者参加无偿献血。所有捐献的血液在中心血站都要经过严格的传染病检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到医院血库供患者输注,以避免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血液发放到医院,造成传染病的血源传播。
无偿献血的采血工作人员,均为经过采血专业培训的相关医务人员,具备从业资格;而采血所用的耗材,也都是由具备相关资质,经国家批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一次性器材,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并且,献血时均为一人一套耗材,用后一律销毁,决不会重复使用。
9 医生从来不献血?
医生从来不献血的说法绝对是谣言!医生会比大众更加了解血液在体内生成和转运、储备情况及失血后人体的反应,献血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也更清楚。如果医生都不愿意无偿献血,大家怎么会放心的无偿献血呢?作为医务人员,我们经常面对患者由于严重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各种风险,更希望患者需要的时候能有血液可输。
由于用血量大以及很多民众对无偿献血的误解,还是有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输血。医院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医生、护士及行政后勤人员无偿献血,大家也都积极参加,没有人畏缩不前。
10血站向医院高价收费供血,谋取暴利?
绝对没有!《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也就意味着公民献血是无偿的,公民临床用血时需要支付血液采集、检验、储存等费用。
医院的血液都来自于中心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怎么卖给患者还是收那么多钱?中心血站是不是垄断经营谋取暴利?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如果你到中心血站参观,了解到中心血站的先进设备、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用血调配等,就会消除对他们的误解。
中心血站的财务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收入都要上交国家财政,所有支出都要报送国家财政部门批准,由财政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拨款,并不会出现谋取暴利然后中饱私囊的情况。
由于国家推行无偿献血,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后可以全部或部分免费用血,其直系亲属也可以免费使用献血者所捐献的同等量血液。实际上通过这种制度设计,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真正受益的是所有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